Sep 24, 2014

從台下看自己 (Ken)


肯恩:
你們很多人都常聽我這樣說:
想像你坐在一個劇場裡,
耶穌在你身邊,你們正在看戲,一齣莎士比亞所謂「人生」的戲。
你看到自己是戲裡的主人翁,在舞台上經歷人生。
你邊回想過去的時光,邊看著自己現在做的事;
你看著自己,嘗試培養出「退一步」的態度。
這是「向耶穌求助」的真義:和他一起退一步,看自己怎麼過日子。
看著自己早上起床、穿衣、吃飯、出門、工作、跟人互動,
如果你與人同住,看著自己和這個人互動。
單純地看著自己怎麼過日子,做一般人都會做的事,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激動、平靜,
有時慈愛寬容,也有時冷酷無情。
你只要單純地看著自己。
而這樣觀看之所以重要,是為了體悟那個觀者「你」並不是台上的「你」,
這能幫助你鬆動對於「身體即你」的認同。

我先前引用過「奇蹟看著人生慘境」這句話,
所謂「奇蹟」,就是你和耶穌一起坐在台下看著你的人生慘境。
那個和耶穌一起置身觀眾席的「你」就是抉擇者。
當你和耶穌並肩而坐時,你成了觀察者;
選擇了正念的抉擇者就是觀察者,它觀察小我的一舉一動。
和耶穌一起在台下觀看自己,這就是「奇蹟看著人生慘境」的意義;
那慘境就是你的人生。
 
奇蹟提醒你台上的景象全都虛妄不實,這就是那句話的意思。
很棒的一句話!
每個人都該把它貼在浴室鏡子、車子照後鏡、冰箱、皮夾和信用卡上,
因為它能幫你從一個有意義的角度來觀看你的人生;
奇蹟看著人生慘境,提醒你所看到的景象虛妄不實。
那景象雖幾可亂真,猶如身體給人的錯覺,但畢竟不是真的。
看似真實並不能使它成真,你晚上作夢的經驗可以證實這一點。
每個人夜裡都會作夢,當你睡著進入夢鄉,夢中事物歷歷在目,彷彿觸手可及。
只有在醒來之後,你才會想起那只是一場夢,
然後它開始消逝,你發現原來什麼也不曾發生過。
但當你沉睡時,你感覺它那樣真實。

這就是《奇蹟課程》最實惠之處,全書有幾百句這樣的嘉言,
你只要拿其中一句,當成一個處方或原則來用,就能為你的日常生活帶來意義。
但請記得,不必放棄你正在做的事,不要因為家庭生活不夠「靈性」而離家,
不要因為工作不夠「靈性」就辭職,不要做一般人、尤其是奇蹟學員常做的傻事。
做個正常人,過尋常的日子,
與人建立關係、成家立業、照顧身體,做你認為有意義的事。
但與此同時,你透過嚴謹的練習,試著培養出退一步和耶穌一起觀察自己的習慣。

一段時間之後,你會開始感受到成效,你開始能夠分辨作夢之人和夢中角色。
夢中角色就是台上那人,正常過日子的那具身體;
而作夢之人是坐在台下、和耶穌或聖靈一起作為觀察者的你。
你只需這麼做,就足以拆穿小我的詭計。
因為,在舞台上演出的是身體,世界是舞台,世間男男女女都只是演員,
而劇場觀眾席上你和耶穌同在之處,才是心靈所在。

有時你被劇情嚇壞了,忘了轉向坐在右邊的耶穌,卻求助於左邊的小我。
你一轉向小我,它馬上使你忘記你坐在台下;
它會使你相信你就是台上那個史提夫。
這表示你的抉擇者不僅不再是觀察者,甚至也不再是抉擇者了。
因為一聽信左邊的小我,你就回到台上去了,相信自己就在舞台上。
直到某個時刻,某件事讓你很難過,才發現大事不妙,
於是你再回到觀眾席,而這次你會轉向右邊。

芭芭拉,請說。


學員:我一直很難區別芭芭拉和抉擇者,
所以聽到你說「另一個地方」,好像對我有幫助。
但我發現我常是從這個位子看自己的行為,
然後呢,是誰在看?變得更麻煩、更混淆了!


肯恩:
那就別管坐在哪裡吧,只要你能看著芭芭拉,
光是看著她,不加任何評判,你就一定是和耶穌或聖靈坐在觀眾席上,
因為小我不可能不評判。
你可以看著芭芭拉說:
「嘖嘖,她又在幹傻事了!她總是覺得內疚、沮喪、又是這樣、又是那樣的…。」
你只要單純地看著,說:
沒關係,她只是嚇壞了; 她只是個被嚇壞的小女孩,誤解了救恩是什麼。
你若能抱著這樣的心情,評判就消失了;而沒有評判,小我就無法存活。

這就等於你開始退一步觀看自己了。
如果接下來你又生自己的氣,或感到驚慌、焦慮、內疚,
那就表示小我出現了,表示你沒有在觀看。



學員:
那是後來的事。
當下那一刻我好像能感覺在正念中看著自己,但是下一刻又落入了評判。


肯恩:
沒關係的,那也是好事, 因為你體會到你本來是不評判地觀看自己的,
忽然不知怎地,開始不知不覺地評判起來。
但接下來,你內心知道自己又開始評判,
你裡面有個東西知道你在評判,這和你先前不評判時,形成了對比。
這種經驗是有幫助的。
小我絕不可能束手就擒的,但你要堅持這樣練習,
因這是唯一能使你不虛此生的事,除此之外,世間沒有任何意義。
你若能客觀地看待世間,就不需要莎士比亞,甚至是《奇蹟課程》來教你這道理。
只要你能看清「向外求」是無濟於事的,不論是針對廣大世間或個人都一樣。
到頭來,人人終歸一死,生命有何意義?
所以,只有這樣做才能賦予生命意義。

這說明了〈練習手冊〉前段的練習何以如此重要,
因為耶穌要藉此轉變你的目的。
他不是說,這屋子裡的東西沒意義,
他是說,你賦予它們的目的使它們了無意義。

「意義」的確存在,只是被小我的「無意義」隱藏起來,
所以你得先瞭解小我的目的毫無意義,而不再企圖挽救外在,
不再寄望世事如意,不再欺騙自己,期待世界能夠獲得改善,
因為世界本被造得無可救藥。而心靈卻是可以改變的
《課程》的宗旨就在幫助我們恢復覺性,改變心靈。
這不表示,你在世界上不再有任何作為,
而是如今你的行事作為有了不同的目的。

世上有許多人行善出於錯誤的動機,往往出於特殊性,更鞏固了分裂之念。
然而,要做出世間認可、嘉惠世人的事並非不可能,
只須從另一個觀點著眼,不企圖改變外境,
而是志在樹立改變內在、改變自己心靈的典範。

節錄自:
http://www.acimtaiwan.info/viewtopic.php?f=72&t=4097 





身體免不了情緒的起起伏伏,各種擔憂和痛苦。
說到底,我們夢出這個紛擾不斷的世界,正是企圖從心中抹去上主的愛,
因此根本不要期待問題會輕易平息。
為了仍有這些問題感到內疚或受挫,對我們既無助益,也不仁慈。

其實,真正有幫助的是,
瞭解聖靈正好可以利用痛苦來教導我們「我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」(W.57.1.31)。
學習本課程,我們需要請聖靈牽著我們的手,和我們一起不帶評判地觀看痛苦。
祂會教我們看出,這一煩惱僅僅表示,
我們理智上雖已瞭解身體和世界的虛幻本質,內心的恐懼卻仍欲遮蔽這一認知。 
恐懼呼求的是愛和理解,而非懲罰。

這就說明了即使感覺好像沒什麼進展,靈性道路還是值得走下去。
意識到聖靈不帶評判的愛就在我們心內,與恐懼比鄰而居,我們便會恍然大悟,
自己無論如何神智不清,絲毫影響不了上主的愛。
如此不斷操練,我們的恐懼和痛苦便會逐步減少,
它們看似控制著我們的力量也開始減弱,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還不會消失,
但是慢慢地不再是一個大問題了。
最後,每當我們感到痛苦只需看著它說:「又開始了,還有什麼新的把戲?」
到了這一步,我們一旦發現自己又想入非非,
以為痛苦是自己的悲慘下場,而非一個笨拙的、暫時的路障時,
就會記起耶穌慈愛的忠告:
「小我老想打敗別人,因為它自認為有戰勝你的可能。
 上主的想法則恰恰相反(T.23.I.2:6,7)」。

節錄自: 
http://www.acimtaiwan.info/viewtopic.php?f=67&t=4079 

       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Note: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.